——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农业行业垂直网站
记者近日走近了中国仙本那鹤峰,其实这次来不是到大家熟知的屏山,而是到另一个地方,一直听说鹤峰的邬阳关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山里树木葱茏,参天的古树展露着厚重的绿影,沧桑的古茶树栖居在凤凰山中,飘溢着润肺的甜香,山泉叮咚如同古琴和弦,百鸟和鸣似比天簌之音。但我始终没有忘记与百鸟村党支部书记、湖北忠翔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鹤峰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贺德林同志的那个约定,我们相约在这个迟来的春天里进行一次心灵的碰撞,当我们如约在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沿的灌头嘴忠翔公司的总部相见时,他便给我介绍说:“我叫贺德林,贺龙的贺,朱德的德,林彪的林。”这个名字经他这么一解释,使我顿时觉得不仅大气,而且辩证。换句话说,尽管我们的心灵还没有敞开碰撞,直观就已经告诉我,这是一条顶天立地的土家汉子,不仅身材魁梧,伟岸高大,而且在我的心里,他的形像也立刻高大起来。
贺德林与哥哥贺德森初中毕业,几乎同时回到了麻叶榨家中,但彼此的内心之中都没有再入学深造的愿望了。那个阶段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群众出行难似乎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那是一个雨过放晴的日子,连走路睡觉都在默念着致富经的贺德林从下坪回家,从罐头嘴岔路口沿那条砂石 铺成的林道朝麻叶榨走去。这条砂石铺成的林道只有两点五公里,可就是这么短距离的一段砂石路,却让贺德林走得有些吃力,他想到了乡邻们长期这么进出而没有交通工具的苦楚。出行难,卖茶难,发展商品经济就更难。突然一个闪念掠过贺德林的脑海,等他再仔细那么一默想,便觉得这里面潜藏着一个商机。
假如买一台面的车,从麻叶榨到邬阳关跑客运,顺便带货回转,日积月累,也一定能够挣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因为麻叶榨连到相子岭共有四个居民小组,且经济流向与自然流向完全同轨,生意应该做得起来。可当他回家盘了家底之后,要买一辆崭新的面的车跑客运资金不够,再加上买一辆面的车,他们兄弟两个之间只能安排一个就业,还有一个要闲着,这显然不妥。眼目下家中的财力只能购买两台新摩的。贺德林望着母亲和哥哥语气坚定地说:“干吧!先买两台摩的把生意做起来,勤快些积累资金,争取用三年的时间鸟枪换炮!”母亲相信儿子贺德林的眼光,就欣然同意,三天之后两辆崭新的麻摩车接回了麻叶榨。
说贺德林精明,那还得从细节说起。他与哥哥贺德森大致分配了一下线路,并分工合作统一调度,风雨无阻日夜兼程,不仅跑起了信誉,而且春做茶叶秋收魔芋,车虽小生意却越做越大。而他们的麻摩车只跑新头,快要开支修车费的时候,连忙降价卖掉再买新车。跑车的收入统一做账专户管理,从不乱花一分钱,而且兄弟俩暗中比翼,密切关注着各自存款的数目……两年的打拼历尽辛苦,但提前一年“鸟枪换炮”了,兄弟俩各自买了一辆中巴车,分别加入到下坪和邬阳的两个客运车队。
创业维艰靠勤俭,守成不易戒奢华。明不假说,当初的贺德林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那么透彻,但牢牢地记住了母亲教给他们的那句话:“置家尤如针挑土,败家好比浪打沙。”
出发前的那个早晨,清新的空气渗透在麻叶榨的河谷间,厚重的绿影映衬着两台崭新的中巴车,成了边远村寨里闪亮的光点。母亲李双英仔细叮咛,语重心长,德林、德森兄弟俩像登程的壮士,前面的路似锦绣如玉带……贺德林望着麻叶榨围拢的山影,心胸里涌起了一种别样的情感。平静了一下心情之后,他对母亲说:“您就放心吧!跑客运只是我们走出大山的一个前奏,等我们积累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我的志向还是创办实体企业,为乡邻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最大限度更大范围的回报乡邻,回报社会。”一听这话,母亲的心里感到一阵温暖,两眼发热闪耀着激动的泪光。
当第一缕阳光从麻叶榨的山口喷薄而出,在两台崭新的中巴车上折射出七彩的光环时,兄弟俩打开车门,两台车被同时拧响,机器的嗡鸣之声成了这片鸟语花香的河谷间最美的和弦。两台中巴车同时驶出麻叶榨,奔向远方的情景,许多年后仍然在母亲的记忆里闪光。
而这个看似平常的早晨,却铭记在了贺德林的心底里,因为这是他出道创业的一个良好开端。贺德林是一个外表憨实喜气,而内心灵动且善于思考的人,在他骨子里流淌着坚毅与执着的基因,童年的艰难困苦,造就了他强大的内心。在这个成熟的年轻人眼里,大千世界充满了商机,致富的路上繁花似锦,创业的渠道和机遇很多,只是看适应不适应,或者说适合不适合自己的问题。
在邬阳驻扎的几年光景里,贺德林跻身于客运车队,每天车轮滚滚,按步就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就是从邬阳关到鹤峰县城这么短短的六十公里狭窄的山道上,他不愿意就这么循环往复的奔弛下去,更不愿像那些老司机挣到几个钱之后就开始吃喝嫖赌,追求醉生梦
死的生活,他似乎从一批老司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不愿拥有的未来。
你想放马,就得先找一片草原。休班歇息的时间里,贺德林几乎找遍了邬阳关集镇的每一个角落,也几乎跑遍了邬阳乡境内的每一遍山地。一开始似乎只是他潜意识里的一种驱驶,并不明确自己是在寻找那片放马的草原。
邬阳关当年的街道显得很拥挤很狭窄,车队里的十几台中巴车也是随意地无序停放。一天傍晚,贺德林漫步乡街时突发奇想:假设邬阳关也能腾一块地皮出来建一个车站就好了,不仅客运班车可以有序停放,而且还可以把客运延伸到各村,打通客运的最后一公里,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车辆有序进站出站,既便于安检又便于统一管理,更重要的是让原本就不宽敞的乡街缓解阻车的压力,确保通畅。道路通畅了,人们的心绪不也就更加通畅了吗?
从贺德林突发奇想的闪念中蹦出的这个假设,其实也并不是没有参照依据的,邻近的建始官店、巴东金果坪、野三关,下坪这些乡镇不是都有一个客运车站吗?其他邻近的乡镇都有的设施邬阳关也就应该有!沿着这个假设形成的思路再往下想,这就在贺德林的头脑里萌生了一个梦想,或者说在他的心胸里树立起了一个目标。
可是,要在邬阳关建立一个车站谈何容易呀?要征地要建房,掐指简单这么一核算,投资至少也要几百万,一个年纪轻轻客运司机,在旁人眼里还是一个跑班车的娃娃儿,好不容易才积累起买一台中巴车的钱,你要出头置地建车站,到哪里去筹资?那不是天方夜谭吗?
随后的日子,贺德林仍然按步就班开中巴跑客运,从县城到邬阳关的六十公里山道在他的眼里已经不觉得太短,他将这段路程设置为现实与梦想之间的那一段距离,并在循环往复之中努力朝那个目标靠近。就在这段距离之上,一天一个回转,一个月三十个回转,一年三百六十个回转,十年三千六百个回转……尽管山道弯弯,道坎路攻车,但这条路是他成长的摇篮。十年的坚持,中巴车循环往复的距离不敢说可以绕地球一周,但至少可以从新疆天山北麓的火焰山打上几个回转。一个心怀梦想的有志青年的这份坚持,是一种人生的积累,同时也是一个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很多人对这句话并不完全理解,或者说理解并不透彻,所以每当机会到来时总会有人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二0一五年的春天,机会还真的如约而至,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不仅乡级要建客运站,而且村级还必须通村班,实行轻型客车进村,集中到站管理。旨在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建设客运站的投资方式则是国家给予一定的奖补政策,地方政府协调场地,以民营资本注入为主体。经过冷静地观察与思考之后,贺德林大胆出手,筹资六百多万元,做成了这个项目。当人们从惊愕之中清醒过来,看清这个商机之时,他已经从一个客运司机,耸身一摇变成了客运站的法人。
在几年的运作过程中,尽管这个投资巨大的客运站多以服务为主,并没有给贺德林带来丰厚的利润,但社会效益倍增,像一河奔涌的清流,载起了他回报社会的希望之舟。在巨大的有形资产支撑下,为他衬托出了更加巨大的无形资产,为今后的成功搭起了一架通向高处的阶梯。
人的境界一旦提升到了相对的高度,心胸里盛装的就不只是昔日的经历和记忆,他会有更加高远的视角和梦想。但无论身份怎么变幻,资产如何增长,贺德林不仅仍然保持着艰苦创业的精神,他不骄横不浮躁,没有忘记创业之后感恩乡邻的初衷,而且在思索更加完美,更加全面的模式。
那年春上,贺德林的心胸里涌起了一种特殊的情感,突然很想回麻叶榨去看看了。他不愿坐车,就想甩开膀子徒步从灌头嘴回到那条清流涌动的小河边。大山的新绿,小河的流水,还有深谷之中农家院中的狗叫,还有山弯里那一声声肩挑背磨时痛苦的吆喝,还有乡邻们那亲切鲜活的面容……入夜,他躺在儿时睡过的那张床上枕着蛙声入眠,清晨他被鸟叫惊醒时披衣起床,望着河谷间的绿水青山,重新规划着自己的人生未来,重新调整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正是从这个春天的夜晚开始,贺德林有了新的人生航标。经过慎密的思考之后,他认为创办实体积累资本回报社会只是策略和手段,更重要的是一个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有更高层面的理想和追求,要有正确的人生目标。说得确切一些,他不想当土豪。在他看来,办实体赚钱的目的如果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富有而去尽情地享受与挥霍,那似乎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作为智者就应该凭着自己的能力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促进一个地方的和谐与发展。于是,贺德林怀着激动的心情,向百鸟村党支部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
百鸟村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同时也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在很多老干部的眼里,百鸟村就是一个社情复杂的乱摊子。而当你用一个企业家的眼光来认真审视这片肥沃的山地和那丰茂的森林时,便会觉得这是一片风水宝地,不仅土地富硒,气候宜人,资源丰富,而且交通便利,是一个发展有机产业的好地方。
老支书不仅认真接受了贺德林的入党申请,而且与他进行了真诚的沟通。掌握他的入党动机之后,老支书紧锁的眉头松开了,因为他从贺德林这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百鸟村的未来与希望。在作为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期间,贺德林当上了百鸟村的后备干部,几年之中,他不仅参与了村里重大事项的讨论决策,而且对百鸟村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从发展的角度看,百鸟村需要改变的地方很多,而从深层次去分析,最关键的东西还是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要作改变则有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
改变百鸟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同样有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绝对不能忽略了百鸟村的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的眼光。应该说把一个刚入党不久的年轻人立马推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重要位置,的确需要胆魄和勇气。
坦率地说,就贺德林自身而言也并非毫无思想准备,在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培养考察的几年间,他对百鸟这个村落这片山地也作过深入的考察,也同样经历过观念冲突的痛苦。置身村中,就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是讲奉献还是图个人安逸,是牺牲个人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死守个人底线,当一个传统的守财奴?这对于已经创业有成的贺德林来说的确作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而贺德林最终看重的是“村支两委”这个为民服务的平台,运用好了,这便是一个带领全体村民营造绿水青山,守着金山银山的大舞台。
让百鸟村美起来,让百鸟村富起来!这是贺德林压抑在心中的口号,他想喊出来,但最终还是因为百鸟的现状和复杂的社情环境,让他咽了回去。
一批有眼光有头脑的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当初还是看透了他的心思,贺德林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他却是胸怀大志。上任伊始,贺德林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整治村容村貌,让百鸟坪这片具有厚重历史的土地顺起来,美起来,亮起来。至于为什么要把“顺起来”放在首位?贺德林当初的解释是:百鸟村的人除了建房有着极大的随意性之外,便喜欢随意搭棚支偏,近看偏东倒西,远看乱七八糟,不顺!
可百鸟村的人自古彪焊烈犟,不怕官家不怕匪,土改之后的很多工作人员时常是雄纠纠地来,灰溜溜地走。要整治环境就得触击一层人的利益,要动手撤掉那些随意搭建的猪栏和偏棚谈何容易?
说百鸟人彪悍烈犟那是真的,但百鸟村的人明事理,爱憎分明也是真的!老支书颜学明当年顶压力冒风险为百鸟村修了一条机耕路,至今还有人记着他的名字念着他的好。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百鸟人胸怀感恩之心。
这次大规模环境整治,在百鸟村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仅百鸟坪八组一个地方就撤除偏屋和猪栏四十多间,清除了粪场,消除了臭气,填埋了露天粪池,切断了污染沿头。有效的治理了长期困扰村寨的脏乱差问题,为接下来的“五改三建”铺平了道路,打下了基础。通过这次环境整治,让贺德林对“村民自治”的法律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村民自己的事自己组织力量办,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解决基层治理中的疑难问题。虽然下了一番
苦功夫真功夫,但效果十分明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百鸟村就“顺”了。
紧接着吸纳“骑龙公司”进入百鸟村兴办有机茶产业基地,修建了产业路,建起了产业园,除连片成块修剪、栽植、转换有机茶园之外,对田边地角也进行了统一的规划设计,宜树宜林宜花宜草,打造园林式高起点的有机茶园产业基地,村民出力出地,企业拿出真金白银,真正形成了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模式。这个很早以前就能在政府的相关文件和领导讲话中可以听到看到的“模式”,却率先在百鸟村这片风景秀丽的山地里打造出来,并辐射到了周边的乡村。
建有机茶产业基地是一个新生事物,一开始阻力重重,问题层出不穷。贺德林知道这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建成了是脱贫致富的基础工程,建不成或者说半途而废,那就是群众早已经说出口的“劳民伤财”。然而,贺德林当村支部书记很儒雅,不吼高腔不骂人,耐着性子磨,望着谁都是一脸亲和的笑容。在整治村容村貌的那段时间里,他似乎摸清了百鸟村人服软不服硬的性情。没想到他的克制和忍耐最终让彪悍烈犟的百鸟人受到感染,更重要的是经过苦口婆心的宣传发动,最终让大家逐步认识到,建有机茶产业基地,既能优化环境,又能增加收入,能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健康饮品,何乐而不为?
让贺德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要当好村一级的主职干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要有奉献精神不吝付出心血和汗水,而且还要有智慧和勇气,如果只是想混混日子,那最好不要在村里混,因为老百姓眼巴巴的望着你,渴望着幸福与发展,混日子的人能够给予吗?
人民群众期待着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幸福指数,这就是支村两委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但是村级组织要有根据自身实际大胆创新的魄力,绝不能被动应付被形式主义所困。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交通、饮水、用电、通信条件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随着执政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贺德林开始冷静的思考百鸟村的发展模式,开始重新规划百鸟的未来。可是未来的百鸟村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答案还在不断地探索之中,但方法和措施已经在贺德林的头脑里明晰起来。
在随后的拼搏与奋斗之中,党委政府的倾情帮扶让贺德林及支村两委的一班人感到了温暖,受到了鼓舞。乡党委书记汪娟同志,乡长刘迪成同志,乡人大主席徐斌同志,都为百鸟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心血,给予了政策的倾斜。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熊翔同志经常深入百鸟村; 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王小平同志多次深入到百鸟村,关心指导有机产业基地的发展建设;州委副书记、州长刘芳震同志来到了百鸟村,看到百鸟村举世瞻目的变化,感到无比高兴。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对于贺德林来说就是鞭策和鼓励,对于百鸟村的人民群众来说,那就是希望,那就是信心。
贺德林心里有了底气,前进有了方向,奋斗有了目标。尽管他们并不喜欢高喊口号,也不喜欢口吐豪言壮语,但习总书记的几句话在百鸟村却是妇孺皆知。“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些话语境易懂,却蕴含着人生的哲理。“遇到了困难不埋怨自己,不指责他人,不放弃信心,不逃避责任,而是要战胜困难!”还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贺德林不怕吃苦流汗,不怕困难和挫折,但他怕在人前开演说,怕那苦思冥想写文章。有一段时间,他常常伸直脖子仰望着蓝天白云,可宽广的天幕之上仍然没有书写他所寻求的答案。于是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想在知识的海洋里浸润一下自己逐渐成熟的思维。
如果说贺德林的创业史是从开摩的开始的,那么贺德林的成长史则是从村里任职开始的,可是谁也没有料到他的人生飞跃将从哪里开始。
尽管村里的工作千头万绪,尽管建设和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但进入行政管理工作的角色,最基础的功课就是要学会“十根指头弹钢琴”。只要科学的安排,只要拥有超前的意识,时间就能挤出来,思维的空间里仍然能够燃起激情,迸出火花。
说贺德林爱学习那是千真万确的,他不仅随身携带着“企业管理”,“思路决定出路”之类的书本,而且还默默地跟着别人学,学人家演讲,学人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学人家身上的每一个优点和长处。其实他一开始就很佩服“骑龙公司”董事长郭国同志的超前意识,在大山深处,在自身的经济实力并不雄实的前提下,敢于大胆提出“有机产业”的发展思路,这的确需要胆识和魄力。可就在佩服之余,贺德林却从郭国开发有机茶基地的技术含量中看到了一个潜在的商机。
有机茶的基地转换前后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旨在消除农残含量,让茶叶回归自然。可那些早已荒芜几十年的老茶园,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就一直不曾耕种过,有的在树林中间被青山包围,处在绿树掩映之中,茶质好得无法形容。更重要的是,山林之中还有古茶树,虽然树冠高大长满青苔,没有密植免耕的茶园产量高,可那是山珍,采摘下来就遇茶中的极品,而且早已抛荒的老茶园和古茶树只需开发,无需转换,因为这些老茶园和古茶树从未受到过农药化肥的污染。更让他动心的是,这种抛荒多年的老茶园不仅百鸟村有,而且整个邬阳乡多数村都有。想到这个原理,贺德林终于坐不住了,从速派人暗中在全乡一摸底,足有几千亩,拿起调查摸底的汇总表一看,贺德林心中暗喜,一个投资开发古树茶的计划在他的脑海里开始孕育。
可是,到了真要实施这个计划的时候,贺德林的心胸里又有了一道难以跨越的情感障碍。让他顾虑重重的是:骑龙公司的董事长郭国是邬阳乡名优茶系列产品开发的创始人,为创品牌开发市场,创办基地打拼了几十年,我这么受人启迪冷不丁站出来插上一杠子,可有不仁不义之嫌?从事客运多年的贺德林,讲究的是各行其道,信守规则,确保安全。经常喜欢讲讲“心灵碰撞”的贺德林,绝对不想在生意上与人发生不当竞争和不愉快的碰撞。和气生财,和谐生益,这是社会运营的基本法则。
经过反复周密的思考之后,贺德林找到了让道避险之法。骑龙公司创办的是有机茶基地,且以密植免耕茶园为主,生产的有机茶系列产品也全部都是绿茶。而我投资开发古树茶和野生茶的系列产品,多为采用红茶加工工艺,对“宜红茶”的传统工艺进行传承和改进,加进一些现代科技因素。这样一来,不仅老百姓又多了一个增收致富的渠道,而且企业也增加了品牌和门类,能够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有益无害。
如果说梦想与现实之间常常隔着一段距离的话,那么没想与运作之间也有一个考察论证的过程。回到现实生活中,作为百鸟村党支部书记的贺德林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他全力以赴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抓基础设施短板项目,把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好实施好。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发展产业也是扶贫的措施和策略,既然内容和形式都在同一个点上,那就大胆去干。
经过几年的拼搏与奋斗,百鸟村成了产业发展的亮点,基层治理的试点,媒体关注的热点,领导眼中的看点。贺德林同志的工作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认可,在人民群众中有了良好的口碑,不仅多次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还光荣的当选为鹤峰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他第一次步入县人代表会庄严的会场,抬头挺胸面向国徽站立起来,奏唱国歌的那个神圣时刻,他便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人生目标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成就一番事业,贵在坚持。我们曾经说儿时的贺德林是一个早熟的孩子,那么青年时代的贺德林无疑也是一个早熟的青年。他的处事方式,他的思维定式,他的人生信条,不是一般青年人所具备,在成熟稳重、思维缜密的背后无不展露他那强大的内心世界。
当古树茶和抛荒老茶园的开发在贺德林的头脑中形成定式的那个时刻,一个宏伟的计划就从他的心胸里展露出来,而这个“计划”的核心内容,还是要以百鸟村人脱贫致富的目标相链接。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之下,贺德林思考问题的重点还是以百鸟村的经济流向和自然流向为轴心,围绕精准扶贫的国之重策做一篇“强产业,稳就业”的大文章。
怎样才能“强产业,稳就业”?古树茶的开发属于林业产业的范畴,而林业产业一直是邬阳境内的支柱,如何实行低产林改造,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子,让口号变成思路,让思路变成现实,让人民群众在拥有青山绿水的同时,还能取得收益,尝到致富的甜头。
这个时期,贺德林不停思考的至少有两件事:一是投资建厂,把开发古树茶和抛荒茶的项目落地,高标准高起点做大做强;二是利用客运车站现存的资源优势和村班通村的便利,打通物流的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不仅出行方便,而且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物流的便利,并通过电商平台,把富硒有机农产品卖向广阔的市场。
如果说贺德林当初的“感恩之心”,只是出于一种对乡邻们的朴实情感,那么当下的思考与谋划则是出于一种责任与担当,一名共产党员、支部书记,一名人大代表的初心使命。当然在这两件事情之中,“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的计划,实施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完全可以利用客运“村村通”这个平台来实施。可是投资建厂,把开发古树茶和抛荒茶的项目落地,谈何容易!
大山之中,地无三尺坪。要投资建厂,莫说巨额投资 ,就是找个地方都很困难,既要考虑环保的问题,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又要交通便利,利于物流通畅。既然是高起点建一个高标准的现代化企业,选址极为重要,必须综合考虑,着眼长远,不能简单盲从。
建厂选址是首要的工作,可是从百鸟坪选到核桃坪,最后选到麻叶榨河谷间,都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地点。有一个晴朗的日子,贺德林邀了哥哥贺德森来到灌头嘴老茶厂的厂址,拉皮尺反复丈量测算,可场地太窄,不能满足用地需要,而且地势所限没有了拓展的空间。太阳当顶的时候,贺德林站在灌头嘴巴鹤线的路坎上,望着百鸟村那一片展开的扇形山地,就好比一片深绿色的荷叶还沾着晶莹的露水,美得让人心动。突然一个闪念掠过贺德林的脑海,他所站立的巴鹤线路坎的位置就好比那片荷叶的梗茎,他扭头右转望着那匹灌头嘴上端的山岭,正如龙身俯卧。灵感告诉他:厂址就是这里好。
这里地处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沿地带,如一把银锁挂在了巴鹤公路干线上,把整体山形连接起来看,这里正是百鸟村的村口,是一宗“撮瓢贯斗,金银满堂”之地。听邻近的老人们这么一方圆,贺德林的心胸里热腾起来,硬还有些激动。
规划设计,土地流转,林地审批的各项手续办得很顺。挖机进场开工的日子是二0一六年九月二号,农历八月间,正是一个山果甜脆,桂花飘香的季节。挖山填坎垒成坪地,这在大山区搞建设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针对国家的大型工程而言,移山填海、挖山填湖那都不是问题,因为有强大的财力支撑,资金是项目的底气。可是,一个年纪轻轻的小老板,一个年纪轻轻的支部书记,真有这样的能耐和底气吗?一时间议论风起,灌头嘴几乎成了邬阳人关注的焦点,过往的班车客流,听着轰鸣的机器声,看到堆积如山的渣土,都要发表一番感慨。有的人甚至认为贺德林到底年轻,有些不知道天高地厚,身上有了几个糟钱之后就皮子作烧。
人的劣根性一旦被放大之后纠集在一起,便是一种社会形态。有些人一辈子没干过一件像模像样的事情,或者说有些人禄禄无为一辈子什么也没干,什么也干不了,生死如山里的一片枯叶一般,任其飘落尘埃。可每当别人要干点事情的时候,他的嘴比谁都会高谈阔论,说的有些话针尖尖儿都挑不起,说的有些话则臭而不可闻,泼到河里毒得死鱼。
议论风起之时便会形成一种压力,就像一群苍蝇在耳边乱舞,虽然左右不了局势,阻挡不了前进的车轮,也坏不了大事定不了乾坤,但有时的确能够影响一个创业者的情绪。而胸有成竹的贺德林没管别人在说什么,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加快了施工进度。一台挖机慢了,就上两台,两台挖机还是慢了,就上五台……那气魄那阵势,山里的人几乎从来没有见过,知情的人晓得这是在修茶厂,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在修机场……运送渣土的车队在奔忙穿梭,挖机的和鸣之声震得地皮都动,人们的心颤抖起来,有时候甚至让人感到惶恐不安。
然而,贺德林出手不凡,不到一年的时间,开挖转运渣土万余立方米,运进岩石 六千余立方米,硬是在灌头嘴半山腰挖出了一块十余亩的坪地,浆沏水泥石墙五千多立方米。在厂房建设的过程中,几乎同步完成了场区的绿化工程,他们的建设速度与当年的“深圳速度”好有一比。紧接着“湖北忠翔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近百万的现代化茶叶加工机械设备运抵安装,场区内一派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说实在的,对于投资个几百上千万建个新厂,贺德林心里不虚,而让他心里有些不踏实的还是古树茶基地和抛荒茶基地的开发。可就凭百鸟山中的那几根古茶树,就凭百鸟村境内的百余亩抛荒茶,真能成气候?真能够满足一个现代化茶叶加工企业的鲜叶吞吐吗?古树茶就必须是原生态的东西,企业讲的是诚信,产品讲的是质地,为人讲究的是厚道。如果挂羊头卖狗肉,最后砸的是自己的牌子,亏的是自己的银子……可是,古树茶你在哪里?古茶园又在何方?
共产党员不相信迷信,但是有些传奇还是常常碰到。那是一个月明风轻的夜晚,贺德林拖着在工地上累得疲惫不堪的身子回了一趟麻叶榨。宁静的山湾里溪流如琴,几只呵嗬雀在大山深处一唱一合,荡起了清冷的回音。贺德林打开自己的房间,宽衣而眠,很快便呼呼地睡去,进入了梦乡。
眼前出现了一片沧茫的山林,绿影之中就仿佛出现了几棵树龄古老的茶树,一直惦记着古树茶开发的贺德林朝古茶树奔去……突然,一位身着白衫的银须老者挡住了他的去路,并大声呵问他道:“德林!你是在寻找古树茶吗?”贺德林连忙上前拱手施礼,并声带恳切地说道:“是呀!我正为此事犯愁,还请仙人给我指点迷津。”身着白衫的银发老者一抹银须大声说道:“我叫贺友发,不是什么仙人,倒是先人耳!我年轻时曾与谢尊三、 陈连振他们在凤凰寨设神坛练神,茶是提神之物不可或缺。我等便在灯盏窝的沃田厚土之上种茶八亩三,而今已近百年,该是开园采摘的时候了,你快快前去吧……”望着银须老者飘然而去的背影,贺德林还想问个明白,可那背影如一束云朵,飘浮着回归到了山林之中。
贺德林从梦中醒来的时候,山湾里的雄鸡已经叫了头遍,他伸手拧亮电灯却又紧闭双眼,回想着梦中的情形:“贺友发……灯盏窝……八亩三……”当他把这些记忆的碎片慢慢捡起,用经线串联起来时,他不由得惊叫了起来:“贺友发是谁?灯盏窝在哪里?什么八亩三?”
贺德林一轱辘爬起来,迎着黎明的晨曦冲出了山谷。他已经隐隐地感觉到,真有一片前人种下古茶正等着他们去开发。等到他所期待的一切都真相大白之后,贺德林第一次感到了震惊,他相信了世间的因果,因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话已经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应证。
原来贺友发不是别人,正是贺德林的曾祖父。据考证,贺友发生于1891年,曾跟随谢尊三和陈年振在凤凰寨设神坛操练神兵并种植茶叶的事情属实。灯盏窝地处凤凰村一组,住着几户姓方的人家,其中就有方朝先、方朝林都是在凤凰寨一起操练过神兵的角色。1929年贺龙元帅在斑竹园收编神兵时,时年38岁的贺友发与方朝先、方朝林一并在列,参加了红军队伍。
在灯盏窝的树林里确实藏着一片古茶林,而且地名就叫八亩三。当贺德林钻进入这片古茶林,抚摸着粗实的长满苔藓的树杆,闻着腐质土溢出的芳香,抬头仰望着沧桑的古叶和那茂密的枝冠时,他硬是激动得想哭,一种别样的情感塞满了他的心境……他多么希望梦中的那位银须长者再度出现在他的面前,只愿过往的气流最终化作了一团升腾的云烟,飘散在了千古不朽的灵气里,凝结成希望的光环。
在开发这片古茶林的日子里,贺德林反复叮嘱带刀进山的民工,切莫过余粗放,损坏了古茶的枝条,损坏了树杆上的苔藓,那是先人们的汗水凝结成的风景,那是自然界为人类留下的一份宝贵珍藏……
就这样,一波在山林里寻找古茶树和开发抛荒茶的热潮掀动起来,凤凰村、杉树村、小园村、栗子村以百鸟村为轴心拉开了序幕,真是一幅“百鸟朝凤凰”的欢快场景,人们如获至宝,心生希翼。虽然鼓捣的还是茶,可品质和理念早已今非昔比,就好比是在进行一次追寻与穿越,古树茶被捧为名符其实的山珍,新的理念注入到了茶园管理,春茶采摘,鲜叶加工,成品包装等环节,并为茶品注入了精深的文化内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智者的路只会越走越宽广。因为贺德林艰苦创业,自始至终追寻的是一条让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产业是载体,“强产业,稳就业”是他为之付出辛劳而艰苦努力的方向。
转眼间,古树茶开发和抛荒茶的基地建设便形成了规模,一个现代化的茶叶加工生产企业耸立在了山谷间那千古不朽的灵气里。百鸟在林间歌唱,凤凰展翅飞翔,机器在车间嗡鸣,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衬托着山地里崛起的风景。
五、引凤进山展大志
自古邬阳关,山如朝天之剑,林若铺地之草,沟深谷陡地少人稀。有道是山广藏百兽,地薄不产粮,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是弯架打杵竹满墙,闹完春荒闹夏荒,贷垮了信用社,背空了粮管所,大山中除了鸟鹰滴血的鸣叫,便是肩挑背磨时那一声声痛苦的吆喝。在外界人的眼里,也就是一片屙屎不生蛆的蛮荒之地,在那个刀耕火种的年代,青山遮不住被人类粗放掠夺过的累累伤痕。
可这里火烧芭茅年年长,山溪拨动万古琴。大山的磅礴气势不仅造就了“东方战神”陈连升,而且孕育出了不少精英和文人墨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邬阳关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始疗补创伤,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大搞植树造林,茶叶造园,响亮提出了“消灭荒山”的战斗口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公益林补偿工程。在国家投资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木林子自然保护区提档升级工程的过程中,邬阳人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叫停了掠夺性的粗放经营,让刀耕火种,砍畲烧畲,五斧砍树十膊争林落下的创伤得以康复,让绿水青山重现眼前,实现了原始的回归。
然而,正是在这片曾经被称作凶山恶水的山地里,彪悍烈犟的人们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抵御野兽的侵袭,也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不惜举起锐器钝器,凶残地刺向亲人和同胞,一宗宗血案惨案把这片山地定格成了“凶山恶水”。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叶,不仅彪悍烈犟而且充满智慧的邬阳人经过冷静地反思之后,首创了“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如果用辩证的观点来剖析邬阳人的性情,则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彪悍烈犟的一面,展露的是粗放与掠夺;理智纯朴时,彰显的却又是聪明与智慧。
站在百鸟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贺德林是“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的重要推手;站在湖北忠翔现代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贺德林又是“有机产业”发展的领航人。二者之间的溶点在于让百姓脱贫致富,让企业增产增效。如果用一句时髦的词儿来颂扬一下立于精准扶贫前沿阵地和改革开放潮头的贺德林的话,那么他不仅是一个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功臣,而且也是一个时代的弄潮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有志者在创业的路上,常常会听到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创业难!”是的,创业难!难在哪里?只有真正创过业的人才知道其中的艰辛。虽然说机会垂青的是有准备之人,但是这个“准备”的过程,何尝又不是饱蘸 了心血和汗水!在领导和同志们的眼里,贺德林始终都是憨实阳光的,但是在创业的过程中也曾经历过各种各样不为人知的考验,时常让他眉头紧锁,时常让他彻夜难眠。但最终能够让他直起腰杆,挺起胸膛的,还是得益于领导的关怀和合作伙伴们的鼎力相助。
乡党委书记刘迪成同志刚调到邬阳任乡党委副书记、乡人民政府乡长的时候,正是贺德林创业的艰难时期。刘迪成在贺德林身上看到了邬阳人干事创业的一种精神,觉得自己有倾情帮扶的责任,于是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项目上给予支持,在文化理论与企业发展上给予了正确引导。
乡长徐斌,时任乡人大主席团主席,分管精准扶贫工作,亲自联系百鸟村,给予了倾情帮扶。在实施“易地搬迁”和“补短板”项目过程中,认真查漏补缺,把百鸟村需要解决的问题全部纳入精准扶贫的范畴,各个击破,快速实施,并确保质量和效果。硬化了入村道路和进入易迁居民点的道路,对原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使百鸟村的面貌快速焕然一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鹤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汪娟,时任邬阳乡党委书记,她为邬阳乡的“三治融合”、“全域有机”、“精准扶贫”等工作付出了辛劳与汗水,也为百鸟村的发展变化,和“忠翔公司”的创业发展倾注了心血。
领导的支持与关怀就好比温暖的阳光,禾苗只有沐浴在阳光里才能茁壮成长,结出香甜的五谷。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熊翔同志,每次到邬阳必来百鸟村,因为这里是“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抓得最好最顺的地方;是“有机产业”发展最快的地方;也是“基层党建”抓得最好,出经验出成果的地方。百姓受益实惠多,有了获得感和幸福感。产业新则百业兴,道路通畅则心气顺,没想到这个曾经被视为社情复杂的村,现在一派政通人和的新气象。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王小平同志牵挂着邬阳这个边远乡镇,常到邬阳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心系着有机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每回前来必到“忠翔”,因为他十分欣赏贺德林敢于创新创业的胆魄。
副县长邹先宏是一位县团级军转干部,从湖北省林业厅下派到鹤峰。而这位来去匆匆的流官,却与战神故里邬阳关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两年的精准扶贫工作之中,不仅倾注了心血和汗水,而且给战神故里邬阳关传递了新的文化理念,带来了林业产业发展的机遇。在很多退役军人的眼里,这是一位披挂上阵能够指挥千军万马,脱下戎装则是一位独具慧眼的好官。
副县长邹先宏用军人的视角来看邬阳关,绝对是一方神奇无比的土地:陈连升要走,是因为邬阳关这片沟深林茂的弹丸之地,难以容下他这个注定要与英国侵略军血战才能闻名于世的英雄;假如他不走,注定会与他的祖辈一样生死如山里的树叶一般平淡无奇;陈连升这一走,壮哉!贺胡子要进,是因为邬阳关这片山高林密的偏僻之地能够接纳湘鄂川黔劫富济贫的革命好汉,能与敌人来一番周旋,并能在高山河谷间游刃有余;贺老总这一进,妙矣!
如果用一个林业专家的眼光来看,邬阳关经历过几十年修复性保护的生态资源,足以让副县长邹先宏心灵震撼。这里山水相依成风景,绿水青山蓄灵气,不仅是一片有宜身心健康的康养胜地,而且能够探索出一条如何把绿水青山更新改造成金山银山的产业新路。上升到一定的境界,便可披一身山河袈裟,行一程康养之旅。
深入到凤凰村,走进那片已经开发出来的古树茶林之时, 老团长邹先宏的心灵被再一次震撼了。这片茶林藏于深山近百年,是鸦片战争之后邬阳红色神兵的杰作。他迅速掏出手机录了视频传到网上,他是要为古树茶代言,他要招商引资,真诚地为湖北忠翔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寻求合作伙伴。
在副县长邹先宏的代言推介之下,一批独具慧眼的投资商来到了深山里,走进了古树茶的丛林之中。不久,“恩施州鹤峰古树茶族发展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与“湖北忠翔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这标志着贺德林不仅招商成功,而且引进了一只金凤凰。
“物有尽,欲无尽。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共处,才能生生不息……”李银的到来,不仅为企业注入了巨额的资金,而且为忠翔公司及基地茶农带来了全新的茶文化理念。在她的眼里,茶不只是提神解渴的饮品,而且是大自然所赐的神灵之物。“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份气魄似乎超脱物外,又似乎遥不可及……”或许这就是一个精道的茶人对“神灵之物”的理解。
了解李银的背景才知道,来自广东潮州的她是一位茶企世家的传人,祖辈自宋朝开始种茶制茶,到了她这辈自然就对茶有了更加深刻的诠释。
“相传粤东凤凰山是畬族的发祥地,也是乌龙茶的发源地,在随唐宋时期,凡有畬族居住的地方,就有乌龙茶树的种植……我国西南茶区,特别是滇西南山区域南岭一带,不乏‘大茶树’的存在,但那些地区有大茶树而无‘单株采制’;福建武夷灌木型茶树有‘单株采制’而不是大茶树,唯有凤凰两者兼备……”
潮州凤凰山乌岽村,生产的“凤凰单枞”是能喝的香水。这时“凤凰”这个地名单词在我的眼前跳跃,一个疑问顿时从我的心中腾起:李银远道而来,挥师进山到邬阳关的凤凰寨开发这片神兵当年种下的古茶树,莫非是为“凤凰”的情节而来?世上的地名浩如烟海,同名者犹如飘散的风沙,两粒风沙能够相碰,是海岸的凤凰要到深山里的凤凰栖居么?
林中自有藤缠树,世间无巧不成书。李银在我的心中有了几份神秘之感,于是我告知贺德林,为了弄清她的真实想法,我决定拜访恩施州鹤峰古树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银如。
第一次见到李银是在春天里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因为“疫情”的缘故,她也戴着口罩,展露在我眼前的就是那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直观的感觉告诉我,这是一个纤弱文静的女子,骨子里并没有那些富人们的狂傲之气,说话轻柔斯文且措词精当。当她平静地坐在桌前,舞动双手给我们烧水泡茶的时候,我才发现她的举止优雅得像一个激情饱满的诗人。
我忍不住开口问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李总携巨资进山合资办企业?”她不加掩饰,坦诚的告诉我说:“有三点,一是被这里的绿水青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吸引;二是凤凰村的古茶树资源是稀有的山珍,在其他地方难以寻得;三是贺德林的人品及他们一家人的良好家风,纯朴勤劳,善良可靠。”她的回答似乎过余轻松简单,却让我心里疑惑,难以置信。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一个企业家不为投资赚钱,那究竟为了什么?
告辞回返的路上,我仍然一头雾水。随后我认真再读她的背景资料,认真翻阅她的微信之后突然感觉到,李银不仅是一个制茶世家的茶艺传人,而且是一个企业的统领,但她的理念确实与众不同,她的性情介于商人与诗人之间,一定是茶道中的高人。于是决定再约再访,一定要探寻出一点更深层的东西。
第二次如约相见的时候,我们坐定之后就都揭下了口罩,见到了真面目。李银在我眼前就好比一株两叶一芽初展的春茶,清纯透亮,给人一种稳沉柔美的感觉。我们一边品茶一边交谈,李银告诉我:“茶树茶园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我们一定要心怀敬畏之心。茶树是有性格的,只有把每一棵茶树当作孩子来养,才能把采茶制茶的每一道工序和工艺做得精道。茶水不仅有味道而且有生命,不能喝只能品,每一棵古茶树就像一个成熟的女人,她们虽然都具有丰韵通透的韵味,但仔细品味时的口感和韵味却各各不同……”我着实有些惊讶,只觉得自己是读过陆羽的《茶经》之后,见到的一位活着的茶圣了。顿时觉得有些羞愧难当,脸面燥热起来,没想到自己生在茶山且喝了几十年的茶,却就是这么白喝了,还真是说不出其间的味道。采茶的粗狂,制茶的简从,让我感到愧对了茶品,人家这才叫境界。
当我再次回归到原来的话题,探寻她投资的目的时,她望了我一眼,然后轻声说:“我进山合资制茶不图赚钱,只是出于对大山,对古茶树的一种敬畏。如果只图为企业牟利,商机到处都有,我们何必回归自然,进到大山之中?”我信了,也服了,她的眼神告诉我,李银的话绝对发自肺腑。
在李银的话语中折射出了人性的光辉,也让我们从李银的口中探寻到了贺德林良好的人品和健康和美的家风。良好的家风是纯朴民风的基石,一个人最强大的部分不是肌体而是内心,将良好的品性锻造成崇高的人格,才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如果说李银的加盟是给贺德林的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的话,那么著名画家王保康的加盟则为贺德林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王保康先生是贺德林尊敬的长者,也是他的良师益友,他们相处时无话不谈,这不仅给志存高远的贺德林传授了健康向上的人生理念,也为企业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拓展了美好的前景,注入了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
至此,身为湖北忠翔现代农业发展公司董事长的贺德林,成了精准扶贫的产业领航人,每年实现产值五千多万,为茶农提供产业收入两千多万,除带领邬阳乡一千多户实现产业增收之外,还为在册贫困户提供了四十多个固定的就业岗位。随着党委政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随着东西部协作项目的不断实施,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并迅速成长为规模企业。身为百鸟村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的贺德林,他是战斗在精准扶贫一线的排头兵,用使命与担当造福了一方百姓,为党旗增辉,是百姓心中的一面旗帜。
披一身山河袈裟,走一程康养之旅。或许这正是奔上小康之路的广大民众所追求的一种生活常态。随着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绿水青山化作了金山银山,大山之中是茶园之地灵气之境,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生存乐园。在与贺德林有了这样一次“心灵碰撞”之后,我仿佛觉得这便是人与茶的一个约定,也是人与山的一个约定。
最后还是让我们用王保康先生的另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语吧:“远眺红灿灿,欲上百鸟山;鸟比人先知,我只采半篮。红黄粒粒珠,香甜益虚寒;三粒让人醉,何须觅仙丹。”
云林古枞展新姿,贺德林是时代的弄潮儿,这片富裕起来风景如画的山地则是茶语文化的圣地,也是一片诗意栖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