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农业行业垂直网站活动开幕现场。共议创新之道 激发传统行业“破茧新生”养蚕缫丝,历史源远流长;丝绸之路,自古绵亘至今。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丝绸之路新的时代使命。如今,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如何接续推动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成为本次推介发布活动的重要议题之一。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到会指出,要推动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须强化科技创新,打造现代化桑蚕产业体系。他表示,2021-2025年,农业农村部继续推动蚕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共聘请15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3位专家,建设24个综合试验站,联合开展家蚕遗传改良与饲养、桑树遗传改良与栽培、病虫害防控等领域联合攻关,加快新成果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提升桑蚕产业科技含量。科技创新助力桑蚕丝绸行业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院长、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蚕学会理事长代方银在会上介绍,近期,西南大学又在蚕遗传资源超级泛基因组、家蚕产丝器官单细胞基因表达谱、桑树完整基因组构建、蚕桑功能物质合成调控及高价值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代方银表示,蚕是改变历史进程的动物,桑是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要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发展”战略,在现代装备、蛋白产业、功能饲料、蚕丝材料等方面,系统推进开发创新。种质资源是种业的芯片和种业科技创新的源头,利用丰富的蚕种质资源选育的优良蚕品种,实现了我国蚕业生产五次品种更新换代,为我国蚕桑产业重回和保持世界第一作出重要贡献。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李木旺表示,江苏科技大学建有世界上最大的蚕、桑种质资源库,保存了4000多份蚕、桑种质资源,近年来通过种质创新选育了一批抗血液型脓病、抗浓核病、耐氟化物污染以及粗纤度、细纤度、彩色茧等优质特色蚕品种,在蚕业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正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等新手段,开展广食性、产蜘蛛丝等新型蚕品种选育,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可能。在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展位上,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实验室研发的医用蚕丝缝合线、丝素蛋白小口径人工血管等新型科技产品。“桑蚕产业固然与加工纺织业密不可分,但未来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以科技创新方式多元化发展。”这位工作人员表示,“蚕丝蛋白在生物医用方面大有可为,也是我们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不止于科技创新,“数字平台建设”也是本次活动的关键词之一。“桑蚕丝绸产业要制定数字化发展规划,以系统顶层设计引领行业数字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协作机制,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会长陈萌山到会表示。如何以数字平台赋能桑蚕丝绸行业整体发展?本次活动中,北京大有数字资源有限公司发布了桑蚕丝绸产业数字平台成果,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数字化赋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动数字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广泛应用于桑蚕丝绸的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协作化程度,培育出行业数字化新生态。大有正在研发的中国桑蚕丝绸产业数字化平台就是行业应用和发展的重要工具。该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从2020年起,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和大有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多家机构和单位联合推进桑蚕丝绸产业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创建,并将构建桑蚕综合性专业数字技术平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同步形成桑蚕产业国家数字资产,以数字化赋能桑蚕产业安全发展。
创建国家桑蚕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启动仪式。提升联农带农效益 续写服务三农新篇章作为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优势特色产业,桑蚕产业现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特色产业。如今,在科技进步、消费升级等因素推动下,我国桑蚕产业已开始从种桑养蚕向种桑养人、养地等多种模式拓展。本次活动中,众多参展商向记者讲述了桑蚕产业与乡村振兴紧密连接的发展故事。在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的展位上,桑叶茶、桑叶粉、桑食品、桑饮料、冻干果蔬等产品琳琅满目。展位前的工作人员热情介绍:“我们的茶桑产品以桑树嫩芽、嫩叶为原料,汤色绿亮、香气清幽,茶水不带有一丝草腥气。”不时有参观者被吸引到展位前,拿起精致的小茶杯品一口茶,满口留香。“我们为周边的桑农提供优质桑苗,从施肥用药到种植技术都由我们来负责。每年从2月到12月,我们都从周边农户手中收购桑叶。不仅如此,我们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向仲怀带领的学术团队进行合作,随时跟踪监测桑树情况。”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2018年,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与向仲怀院士工作站、南充创新桑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了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茶桑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与订单基地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与农户签订产业资金入股协议等,带动农户共计3.2万人。2022年,园区务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244元。
桑树资源饲料化利用科研机构与试点示范基地授牌。从一片桑叶到一株桑苗,无不书写着三农发展的生动注脚。来到河北沣田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前,“盐碱地治理”与“蛋白桑苗”等关键词吸引参观者驻足。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蛋白桑又称饲料桑,其生长所需要的肥料养分很高,可以有效消纳养殖场的粪污,变废为宝。近年来,公司在治理盐碱地的同时种植培育蛋白桑苗,其抗性强、耐干旱耐盐碱、成活率高。同时,每亩蛋白桑饲料能满足6到10头生猪的需求,助力实现种养平衡,促进盐碱地治理和农业发展。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在本次活动开幕式上介绍,桑树素有“蛋白质制造工厂”之称,发展饲料桑,可以有效挖掘全球大量非耕地资源的潜在价值。张忠军表示,蚕桑丝绸产业无疑是可持续粮食体系转型的重要抓手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愿与各方一道,继续开展密切合作,服务中国三农,携手中国伙伴,分享中国经验,为中国与世界桑蚕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传承桑蚕丝绸文化 共赴“一带一路”新征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并用于缫丝织绸的国家。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就出现了“桑”“蚕”“丝”“帛”等文字。在《诗经》中,也记载着许多关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缝制衣裳的诗句。“桑蚕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本质与核心,可以说,理解了桑蚕文化,才能读懂中华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连辑在会上表示。江苏句容市东方紫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厂区的古桑树群在2018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目前总共有两万余株古桑树,占地6000余亩。公司现在正在建设“一带一路”桑文化数字博物馆,以多种形式让桑蚕产业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走向世界,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桑蚕文化,在我国还有着更为生动的载体——丝绸。在本次活动展区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商带来琳琅满目的丝绸服饰和饰品,其中,香云纱制品颇为引人注目。香云纱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纺织技艺对手工较为依赖,生产耗时、耗力,数量稀少,被誉为丝绸中的“软黄金”。前来参展的广东伦教蚕种场有限公司坐落于云纱故里——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这里是香云纱的原产地。该公司负责人表示,香云纱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本地经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国有企业,我们肩负着传承香云纱非遗文化的使命。未来,我们会充分发挥香云纱原产地区位优势,致力于在本土打造以香云纱为核心的茧丝绸产业服务平台,创建共赢共享的香云纱产业生态圈。”该负责人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到会表示,要推动传统丝绸文化与现代时尚有机融合,促进蚕桑丝绸一二三产融通发展,推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努力实现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会领导嘉宾巡展。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如何推动桑蚕丝绸文化走出国门、推动桑蚕丝绸特色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参与活动的专家、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古巴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古巴蚕桑科技合作中心负责人、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执行主席李龙在会上介绍,“一带一路”沿线沿岸国家具有发展蚕桑丝绸产业的基础和优势,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强国际合作,做大做强蚕桑丝绸产业。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加强优势互补,合理竞争,形成中国-欧洲-亚非拉的多赢丝绸生产、贸易新格局。“下一步,我们筹备成立国际丝绸组织,搭建面向国际市场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开放式、国际化平台,巩固拓展丝绸产业优势,打造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促进丝绸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郑红到会表示。